(七)实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发展政策
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部署和《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鄂发[2010]24号)精神,制定本纲要。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学人才观已经确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实力明显提升,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环境明显改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主导产业领域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等。我市人才工作正处于需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健全机制、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未来十年,是我市加快推进“一城两带”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区域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科学规划,开拓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围绕“一城两带”战略和“五城”建设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建设创新型十堰战略,进一步完善人才体制机制,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优化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各方力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聚集人才发展合力,推进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形成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强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优先发展思想体现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部署中,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以用为本原则。坚持把用好人才贯穿到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使用而培养、为使用而引进、为使用而共享,在使用中培养、在使用中激励,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实现人才价值,提升人才使用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智慧。
4、改革创新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大胆推出人才发展新举措,逐步形成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相互衔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5、统筹协调原则。着力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关键环节,促进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和结构改善相协调,推进实力增强与效能提升相统一。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人才、区域人才、行业人才协调发展,促进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人才队伍的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我市人才队伍要达到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活力迸发的目标,努力把十堰建成区域性人才高地。
1、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由31.2万人增加到48万人,增长54%,增幅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跻身人才强市行列。
2、人才素质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由7%提高到16%;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由5人提高到15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由25.8%提高到31%。
3、人才环境更加优化。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由6.8%提高到17%,居地市州前列,形成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建成创新活力最强、创业成本最低、服务效能最优、人居条件最佳的人才发展环境。
4、人才效能明显增强。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增长,人才贡献率由14%提高到36%。
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和发展,加强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开发建设。
发展目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总量平衡、素质增强、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党政人才控制在2万人左右,保持编制的相对稳定和合理的党政干部财政供养系数。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由40%提高到85%;45岁以下中青年人才占居主体地位;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基层人才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发展思路:围绕干部队伍“一池活水”的总体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为重点,大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制定全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干部教育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中、长期规划,提高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加强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政人才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三是深化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和监督管理机制。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问责、辞职、免职、待岗、降职和公务员辞职辞退等制度,加大党政人才交流力度,实行中层领导干部跨单位、跨系统、跨身份竞争上岗制度,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四是统筹兼顾。统筹推进各类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加大对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以及后备干部的培养,健全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制度,构建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党政人才选拔培养链。
发展目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快速增长、素质明显提高、结构趋于合理,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基本符合各类企业发展需要。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2.4万人增加到4万人。到2020年,达到5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70%。精通财务会计、资本运作、国际惯例和行业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发展思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大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努力营造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引导企业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重视、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开发,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舆论氛围。二是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落实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选人用人权,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家成长的政策体系。三是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采取社会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一批精通财务、国际经济、市场营销、金融与法律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有重点地选送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学习培训,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企业后备管理干部。
发展目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稳步增长、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结构明显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由15.5万人增加到19万人。到2020年,达到22万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4∶5。
发展思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优化结构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优势,构建大规模、宽领域、高起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综合运用各种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培养专业技术短缺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引进一批汽车制造、新型医药和技术工程、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大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带头创新创业创优。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选送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深造、举办高级研修班和学术讲座等方式,大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优化配置。综合运用政策调控和市场配置手段,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第一、二产业人才数量,优化人才专业、产业分布和高、中、初级比例。四是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集聚。充分发挥我市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强化企业聚集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化研发机构,提高集聚人才能力,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发展目标: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长,职业能力明显提升,产业、行业分布均衡,技术型、知识型和复合型技能人才协调发展。到2015年,中级以上的技能型人才由3.2万人增加到4万人。到2020年,达到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1%。
发展思路:以扩大数量、提升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新培养方式。立足企业需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畅通成长渠道。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突出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流动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三是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宣传,破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技能人才的落后观念,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完善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和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交流活动,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发展目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有效改善,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不断优化。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由7.5万人增加到10万人。到2020年,达到12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每个行政村有3名以上大学生,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发展思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扩大数量、提高专业技能、经营能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为核心,以村组干部、致富能手等带头人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农村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不同层次、类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大力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优化环境,搭建平台,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建立面向农村实用人才的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服务措施。三是大胆创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制度,鼓励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评定,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力度,有效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筹城乡资源,充分利用城市丰富人才资源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到2015年、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由0.8万人分别达到1万人、2万人,形成一支专业水平较高、职业道德好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思路:适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和文化建设需要,以增加人才总量、推进职业化为核心,以高层次和基层专业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大规模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二是大力开发、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准入制度和评价体系,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三是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四是加强分类指导,统筹抓好社会工作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总体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构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重点任务:根据全市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形成若干个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培训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开放式、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在职人员大规模培训。
总体目标: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创新人才评价手段,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调整政府在人才评价中的职能定位,实行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相关社团组织向用人单位开展人才“评审推荐”的评价激励制度。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人才评价程序和流程,健全人才评价的规范体系。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重点任务: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前考察、换届考察、延伸考察等制度相结合的实绩考核方法。制定以市场化为基础、任期目标为依据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推进职业经理人社会化评价。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实施办法。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评价体系和由农民有效参与的考核评定办法,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开展“人才特区”人才评价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的程序设计与考评办法。
总体目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方法,营造开放的人才使用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
重点任务:完善党政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办法,推行任期制和聘任制。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行按岗选人、竞聘上岗,打破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终身制。完善技能人才聘用、技能人才带头人选拔制度。
总体目标: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宏观引导,建立人才供需预测和调控机制,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统筹城乡、行业、产业、区域的人才流动。维护用人单位自主权和个人择业自主权,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部门、行业、所有制和身份等限制。
重点任务: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贯通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和功能完善的“人才大厦”。培育汽车及零部件、水利水电、生物技术及医药、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各类专业人才市场。扶持人才交流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协调作用。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建立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推进人才业绩和人才诚信档案制度,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跨区域开展各种智力服务。
总体目标: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并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薪酬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重点任务:完善职务与职级相结合、强化级别作用的党政人才激励制度,制定优秀党政人才奖励办法。实行技能水平与待遇标准挂钩的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对有特殊贡献的杰出人才试行协议工资和年薪制。建立创新型人才中长期薪酬激励机制,缩小与发达地区薪酬水平差距。加强创业风险投资,为科技人才拓展个人成长空间。鼓励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持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多元化。支持高层次人才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研发资助制度和智力资本股权激励政策。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推行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推行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管理制度。
总体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人才的社会福利由身份决定的“职位分享型”向社会化保险方向转变,建立统一的面向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人才保障制度。制定以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优秀人才特殊保障政策。
重点任务:落实人才权益保护、人才争议仲裁等法规,切实保护各类人才权益。根据各类人才特点和需要,探索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鼓励保险机构研究开发符合人才流动需要,融养老、医疗、健康、财产等多种功能的组合项目。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为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
(一)健全引导用人单位加强人才开发的政策。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特别是用人单位力量来开展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一是制定引导用人单位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财政、税收优惠及金融信贷政策。二是推进用人单位人才项目扶持政策。确定一批用人单位重大人才项目,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重点跟踪扶持项目,从投入、培养、引进等方面提供专门优质服务。三是建立把人才工作作为对用人单位各种评价、表彰、奖励等工作重要指标的政策。
(二)实施人才资本优先投入政策。一是实行人才优先投入,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考核目标。二是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设立人才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三是保持政府人才投入稳定增长,并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占一定比例。四是制定和完善人才投入的财政、税收优惠及金融信贷政策,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人才投入配套制度。五是建立完善人才支出效益监管和绩效评价制度。
(三)实行人才引进和创业扶持政策。一是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用5年至10年时间引进1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3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建立和完善待遇、培养、使用、提拔的政策支持体系,抓紧制定出台引进储备优秀青年人才的政策意见和实施细则,形成人才引进培养的良性机制。强化政策导向和激励,促使有关部门和单位自觉做好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和储备工作,吸引各类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十堰的发展和建设。二是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制定并完善以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参股和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融资体系,设立市级创业跟投基金,打造科技与金融结合平台。三是制定政府资助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制度。制定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企业的税收、保险等激励保障政策。
(四)选择重点领域试行特殊的人才政策。一是依托武当山旅游特区、十堰经济开发区设立“人才特区”,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做到特区人才政策可以新,特区人才引进代价可以高,特区人才使用条件可以破,全面提高政策创新力度。二是制定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激励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院校学生实习实行财税优惠,探索园区平台、产业项目、人才资源三者紧密融合的新政策。三是建立政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企业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产业基地、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
(五)实施人才就业促进政策。一是建立促进各类人才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就业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完善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失业保险政策、信贷政策等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强化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经认定可给予相应资助。创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发挥人才市场和网络载体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服务。四是完善人才市场建设政策,发挥市场促进就业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好人才市场和网络平台,组织大型、专场招聘会。
(六)推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政策。一是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配套完善引进留学回国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及具体实施办法,健全和完善人才和智力引进“绿色通道”。二是完善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法制环境、工作创业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人际学术环境,制定海外人才回归计划,研究团队成批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措施,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协调运作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三是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化,完善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政策。
(七)实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发展政策。一是研究制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的服务、指导和政策协调。二是建立完善专家选拔、人才评价、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继续教育、人事代理等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待遇的制度体系,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培养、引进紧缺、急需和特殊人才的渠道,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三是完善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业和发展的配套政策。四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力度,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培训计划。
(八)完善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引导政策。一是落实国家艰苦地区津贴政策,制定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二是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每年引导一批城市优秀人才到基层地区工作或服务。三是建立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制度。
(一)引才聚智工程。围绕我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制订并实施“武当人才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措施,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实施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为目标的引才聚智工程,吸引高层次人才向产业、企业集聚,领军承担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任务。配合“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重点产业创新团队计划”的实施,借助“湖北华创会”、“湖北省产学研洽谈会”、“市校人才共建”、“院士专家十堰行”等平台,刚性和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智力,转化一批高科技成果,使十堰成为现代化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
(二)青年英才开发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每年在重点学科、重点产业等领域扶持培养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建设一批优秀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定期组织青年人才赴基地开展学习实践。提升青年人才队伍国际化素质,每年选派一批青年人才赴境外学习交流,每年重点联系一批在境外教育机构深造的湖北籍留学生。对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青年才俊实行重奖。
(三)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围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党政干部培养计划及措施,扎实推进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方式,鼓励在职自学、进修、数字化选学,大幅度提升素质。采取在职培训、轮岗交流、基层锻炼、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干部,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四)“125”企业家培育工程。着眼于推进十堰经济转型升级,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激励人才创业为导向,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培育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强,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具有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力争十年培育10名左右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企业家和上市企业CEO,20名能够带领企业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家,5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家。
(五)“一主四大”产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抢抓“百万量级汽车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机遇,服务十堰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研修平台,推广定制化联合培养模式,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岗位使用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和学习,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能力,带动整个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每年分层分类培养2000名以上各类技能人才,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逐步提高到30%以上。
(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培养培训专业技能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12万名以上。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养,支持他们成为企业家和各领域专家。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基地建设,发挥好“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及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技术协会的作用,指导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各种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产品开发经营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学员和“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七)社会事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一是继续推进培养一大批宣传工作者。二是推进名师培养计划。对学校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创新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中小学教学名师、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高校学科带头人。三是推进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造就一批艺术编导、戏剧、演出、舞台美术设计、文化科研等文化人才。四是推进名医培养计划。加强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一批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规范开展临床名医、名中医、妇幼卫生专家、疾病控制专家等命名表彰活动,造就一批知名医学、药学专家。
(八)现代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工程。推进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市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财务会计、金融证券、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现代商贸、物流运营等现代服务业人才。推进开放型人才培养计划。适应对外开放新格局,培养对外开放高级人才,培养一批具有从事跨国经济交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门人才。
(九)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以市场化配置为导向,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整合全市人才信息资源,构建以各类人才信息库为主体、全市统一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建立人才动态监测制度,定期发布人才资源开发指导目录,提高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统筹建设十堰市人才协会、十堰市人才市场等人才服务机构,完善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落实责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突出纲要在我市人才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把纲要实施作为未来10年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总,制定纲要实施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协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纲要的贯彻落实。各县市区要主动做好与纲要的对接工作,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组织部门加强对规划纲要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纲要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完善规划体系,制定配套措施。各县市区、各部门、各行业要立足于本地、本部门、本行业发展实际,按照纲要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入手编制重点领域、重点任务专项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市直有关职能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强化纲要实施参与意识,依据纲要要求,制定纲要实施配套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强化监督检查,实施目标考核。建立和实行纲要实施目标分级责任制度,把纲要实施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工作。完善纲要实施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纲要的实施和监督。建立项目运作激励制度,对在纲要项目实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开展跟踪评估,进行动态调整。研究建立人才强市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重点抓好年度评估和中期评估,研究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修订调整相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以及重大举措,宣传各地各行各业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特别是加大对杰出人才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倡导爱才、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新风尚,努力在全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